微白水 县域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三秦大地的美食
和这块古老的土地一样

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上到皇宫殿堂下到田间地头
诞生出一样又一样的人间美味
然后和那些历史故事、传说

一起流传了下来
今天就给大家普及普及
部分白水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做个有文化的吃货

1
肉夹馍
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2
凉皮
据说源于秦始皇时期 曾为皇家贡品

陕西凉皮分为米皮和面皮两大类,比较知名的有秦镇米皮、汉中米(面)皮、宝鸡擀面皮等。秦镇位于西安市户县内。传说秦始皇时,一年大旱绝收,无米上贡。当时刑罚严苛,乡民皆恐,求教于一乡绅。隔日,乡绅计出,制凉皮上贡!将陈年大米浸泡过 夜,石磨成浆,沉淀,撇去上清,上笼蒸制,再加各种调料,即成秦镇凉皮。秦始皇尝过,绵软爽滑,酸辣可口,大悦之下,遂免当年赋税,并指定秦镇凉皮此后为 皇家贡品。
而关于汉中米(面)皮的来由,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3
牛羊肉泡馍
赵匡胤“发明”的美食
4
biangbiang面
穷秀才一字写尽世态炎凉
“biang——biang——”,即面与案板碰撞发出的声音。biangbiang面之名也由此而来。传说,古时有个穷困潦倒的秀才要进都城咸阳考试,饥肠辘辘之时他刚好看到前面有一家面馆,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于耳,秀才不由得踱步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不一会儿就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再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刺啦一声,香气四溢。秀才叫了一碗,吃罢,秀才才想起自己身无分文。他与店小二商量:“小二,你家这面何名?”答曰:“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字咋写?”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对。”
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一边写一而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5
葫芦头
药王孙思邈发明
葫芦头的基本原料是猪大肠和猪肚。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象葫芦,因此叫葫芦头。
此外,关于葫芦头的由来,还有下面这个典故:早在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市)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出售,是用猪肠肚做的。相传,祖籍陕西铜川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京都长安一家专卖猪杂碎的小店里偶吃“煎白肠”,很不是滋味,问及店主,才知是制作无方。于是,孙思邈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腻之药物,连同药葫芦一起赠给店主。店主将这些香料药物放入锅中,果然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所卖“煎白肠”改名为“葫芦头”。长安“葫芦头”从此有名,千年流传。
6
锅盔
秦军横扫天下的法宝
陕西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文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做兵士的军粮。
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当时秦军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其他国家的军队在这一点上,已先输给秦军一筹。
来源:华商网
点击“二维码” 查看、发布更多便民信息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